我国粮食和油脂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重庆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对公司所处的粮食油脂行业进行了分析。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9个优势产业带,包括: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区及长江流域双季稻区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黄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带。

  具体而言,稻谷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该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包括华南双季籼稻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和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该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麦仓”之称。大豆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四盟市和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第二积温带以北地区,最重要的包含59个重点县,该区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区域。

  从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行业发展整体情况看,粮食生产总是在“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运行,但总体粮食供给呈稳步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稳步恢复发展,我国粮食自给率自2004年以来从始至终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给能力逐渐增强。2007年粮食产量重登50,000万吨阶段性水平,2011年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发布的公告数据,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自2003年以来的连续第8年增产。201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057万公顷,比上年扩大69.6万公顷,增长0.6%。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121万吨,比上年增加2,473万吨,增产4.50%,比2003年增产14,044.47万吨,增产32.60%。但受到耕地总面积、种植结构调整、水资源短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因素制约,预计未来粮食产量增加空间有限。

  近几年世界年均粮食产量在22亿吨左右(含大豆),我国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3%左右,其中,小麦年产量1.2亿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20%;稻谷年产量2亿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34%;玉米年产量1.2亿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20%。我国各类粮食消费在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与生产情况大体相当。

  从粮食供需情况看,近年来中国粮食长期处在紧平衡状态,但基本能够自给。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将继续处于偏紧状态,结构性矛盾将更突出。根本原因是: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相迭加,将推动社会粮食需求量达到较高峰值,而另一方面,粮食总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两个主要的因素,两个因素的潜力都有限。从粮食品种供求情况看,玉米供求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比较大缺口,粮食品种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粮食进出口贸易已成为缓解平衡中国粮食结构矛盾的重要手段。

  我国粮食产销区域分布不平衡、粮油品种结构的矛盾产生了粮油产品跨区域流通的巨大需求。随着我们国家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结构升级,也促进了粮食商品率提高和贸易流通量的增长。

  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谷物贸易量每年大体在2.0-2.3亿吨,其中小麦、玉米和大米分别在1亿吨、1亿吨和0.2亿吨左右。我国小麦、玉米和大米的贸易量,占国际市场同类品种贸易量的比重最高时分别达到13%、17%和12%左右,占有主体地位,对国际市场行情报价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总体特征:首先,在进出口量方面,近年我国粮食贸易进出口贸易表现出规模大、年际波动显著的两大特点;其次,在贸易品种方面,我国粮食贸易以大量进口大豆、大麦、棉花和稻米(主要是粳米),而出口玉米、稻米(以籼米为主)以及荞麦、谷子、高梁等杂粮为主。我国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近10多年来,经历了净出口和净进口的交替变化过程,总的情况是出口多、维持的时间长,而进口比较集中,品种调剂性强。从进出口的品种来看,净出口的品种由大豆、大米和玉米逐渐集中到玉米出口,净进口的品种由小麦和大豆逐渐扩大到大麦、大豆的大量进口和小麦、大米的少量进口;再次,在贸易国别结构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进出口市场均比较集中: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东盟(主要是泰国和越南)和欧盟(法国)是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而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盟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中国粮食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以下是2010-2011年我国大米、玉米、小麦、大豆播种面积、产量及进出口情况。

  油脂通称食用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必需品,具有较强的消费刚性。油脂可大致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以猪油为主)两类,后者因健康问题而被城镇居民逐步抛弃,目前大约只占12%~13%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慢慢地提高,人均食用油消费量迅速增加,已达到18公斤/年,接近全球平均20公斤/年的水平。1996~2011年,我国植物油消费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脂加工贸易行业先后依靠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装备,油料加工能力、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幅度的提升,植物油脂产品花色品种琳琅满目,质量逐步的提升。制油过程中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持续不断的发展,油料中具有高的附加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初见成效。中国油脂工业的总体水平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全国油料加工能力达5,000万吨,油脂精炼能力达700万吨,已从不同油料生产的普通食用油发展到高级烹调油、煎炸油、色拉油、营养及风味调和油、人造奶油、起酥油及其他专用油脂。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特殊油料加工不断取得进展,如谷类胚芽、沙棘、紫苏籽、葡萄籽、月见草籽及番茄籽等。

  从油脂供给情况去看,可大致分为国产和进口两类。其中,国产植物油加工主要是指大豆、菜籽、花生、玉米、棉籽、葵花籽等植物的油脂压榨,其中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棉籽油的产量占比分别为47%、27%、14%和11%,以大豆油压榨为主,进口方面,则以棕榈油进口为主。2011年,我国植物油总产量为4,223万吨,其中大豆油产量为2,280万吨,占总产量的54%,棕榈油产量为675万吨,占总产量的16%,菜籽油产量为506万吨,占总产量的12%。

  从原料供应情况去看,我国是油脂油料需求大国,尽管国内菜籽、花生及大豆产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国内持续增长的需求使我国油料及油脂进口量逐年增加。我国除了需要从国外进口油脂外,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大豆、油菜籽用于本土压榨,食用油原料的60%依赖国外进口,2011年我国植物油产量为4,223万吨,其中大豆油产量为2,280万吨,占总产量的54%,棕榈油产量为675万吨,占总产量的16%,菜籽油产量为506万吨,占总产量的12%。与此同时,2011年我国净进口油脂油料折油总计2,036万吨,占我国植物油总产量的62%,与此相对比,这一比例在2000~2001年度为42%,在1990-1991年度仅为30%。随着我们国家食用油加工业国际化程度的逐步的提升,国内食用油和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价格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

  以上数据说明,随着我们国家食用油消费量的逐年增长,国内市场供需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同时受大量原料依赖进口影响,国内食用油产品价格波动较大。随着油脂油料市场对外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国内油脂价格波动逐渐加大,主要食用油如大豆油、菜籽油等市场行情报价在2008年上涨至峰值后大幅下滑。

  目前,我国油脂市场基本被外资垄断经营,国内企业尤其是地方性油脂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及产品定价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在油脂加工领域,国产大豆的产量和出油率低,且成本远高于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油脂加工公司使用国产大豆原料生产的毛利率较低。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举进入,依靠控制世界豆类现货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全面控制风险的经验,控制了国际期现货市场上豆类产品的定价权,其中仅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四大粮商(以下简称“ABCD四大粮商”)及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丰益国际)就垄断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和60%的压榨能力。

  从目前国内食用油市场的竞争格局看,截至2011年底,国内十大食用油加工公司中,年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的有3家,分别是“嘉里粮油”、“益海粮油”和“中粮粮油”,前2家企业均由丰益国际控制,“嘉里粮油”主要生产金龙鱼、胡姬花、花旗等食用油品牌,“益海粮油”则通过参股生产鲁花等品牌。从食用油品牌来看,“金龙鱼”和“福临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均较高,其中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为代表的油料品牌已经占据了国内食用油市场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另外市场上还有一些区域性的食用油品牌如福建及华南地区的“盛州”、山东及华北地区的“天下五谷”、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红蜻蜓”等。整体看来,除中粮集团外,国内油脂加工公司规模大多较小,绝大多数企业在进口原料及最终产品价格上缺乏话语权,同时受外资控制的油脂品牌挤压,地方性品牌油脂企业生存空间日益狭小。我国油脂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慢慢的变大,结合我国耕地及水资源真实的情况来看,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近年来油脂行业的对外高依存度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及业内企业决策者的重视,提升油脂自给率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油脂行业的重要任务,部分企业正筹划在国外通过建立优质油料如大豆、油菜籽、花生基地,以提升自给能力。

  总体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净增加,油脂的需求将持续增大,油脂生产企业市场前景较好,但受外资控制的主要油脂品牌挤压,地方性品牌油脂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我国国内粮价相对稳定,但运行趋势与国际基本保持一致。价格波动较大是国际粮油产品的一大特点。国际粮油价格自2006年起大幅上涨,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豆油价格相继创历史新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粮食价格2006年上涨了12%,2007年上涨了24%,2008年上半年涨幅超过50%,达到了近30年的最高点。但是,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份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能源价格和消费信心下滑,导致国际市场对粮食特别是其加工制成品的需求减少,国际粮价大幅下跌,粮食期货价格的下跌尤其严重,很多粮油产品的价格下跌了30%乃至50%以上。2009年上半年国际粮油价格略有回升,但2009年6月份以后又现下跌趋势,2010-2011年后受各国通货膨胀影响,国际粮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作为大宗商品的粮食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供需基本面之外,还与石油、美元走势密切相关,2008年石油、美元价格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主要粮食的价格,同时国际资本炒作也加剧了粮食价格的波动。2008年下半年世界经济步入衰退,股市下跌、投机性资金大量撤离国际粮食市场,其推动粮价上涨的作用迅速弱化,此外,贸易商融资难度加大,推迟粮食采购以节省资金,也加速了市场粮价的下跌,市场供求等因素对国际市场粮价的决定作用相对加大。

  我国粮食生产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政府对粮食进出口实行统一管理,进出口贸易占国内消费的比例很小,粮食内外贸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分离状态,国内粮价较大程度上受政府调控,价格的波动幅度远小于国际市场。但是国际石油、美元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进口化肥、农药等产品价格,进而影响粮食生产成本,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逐步放开,关税保护力度逐步削弱,贸易额逐步增大,国内粮价的基本走势和国际走势趋向一致,2008年也呈现上半年上涨、下半年下跌的基本态势,2009年以来国内粮价稳中有升。经历了2008年上半年的国际粮价暴涨后,国际市场的粮价明显高于国内粮价,但是,下半年国际粮价的暴跌使国内外价格差迅速缩小。尽管国际大米价格仍高于国内,但国际市场的大豆价格已低于国内。随着国际运费的下调,已使国内玉米、小麦价格相对于国外的竞争优势迅速消失,国内外粮价接轨的步伐正在加快。

  我国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政策来维持国内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但由于油脂油料类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主要油脂原料大豆的自给率仅为37%,国内油料加工也基本由跨国公司垄断,政府对其价格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相关产品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波动较大。粮油产品尤其是油脂油料价格在2008年的大起大落对相关贸易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在上半年高价采购,下半年产品价格快速下跌时大幅亏损,同时国内粮油贸易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且缺乏对冲手段,抗风险能力较弱,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无力承受亏损而被迫退出,无力实现长期持续经营。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需情况分品种有所不同,其中玉米供需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需偏紧,大豆供给方面存在较大缺口。同时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不完全一致,如玉米的主产区集中于北方,而作为养殖业密集区和饲料工业发达区的玉米主销区则主要集中于南方。粮食产销区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上粮食生产季节周期性明显,粮食贸易企业的存在有利于调节粮食产销区不一致和粮食生产周期性矛盾。

  粮食价格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我国的大宗粮食价格一直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粮食流通企业的盈利空间较小。但考虑到粮食流通企业在调节粮食产销区不一致和粮食生产周期性矛盾等方面地位突出,国家对粮食流通企业特别是区域或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多,近年来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先后就信贷支持、重组整合、项目审批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区域或行业龙头粮食流通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121万吨,粮食消费保持平稳增长,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分品种看,小麦、玉米产需平衡有余较多,稻谷总量平衡有余但粳稻由于需求增加供求趋紧,大豆产需缺口较大,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面临较大压力。

  随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粮食生产的硬性约束将会更加突出,这将直接威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为应对自然灾害等导致粮食歉收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长期粮食储备机制。我国政府规定粮食储备的基本原则是“产区保持3个月的消费量,销区保持6个月消费量”。从粮权关系来看,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主体包括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社会三级储备,截至2011年底三级总储备粮约23,000万吨,约占全国全年粮食消费的43%左右,其中中央储备粮近7,000万吨。

  我国粮食贸易企业按主体可分为国有粮食贸易企业、地方粮食贸易企业和社会粮食贸易企业。国有粮食贸易企业主要从事国家政策性收储业务,地方粮食贸易企业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同时部分地方粮食贸易企业还拥有政策性收储业务。考虑到粮食产业属于国计民生的产业,国家一直较为注重粮食产业的平稳发展,近年来主要实施政策包括粮食直补、粮食保护价收购等,并通过国有及地方粮食企业调控市场供需,保障粮食价格适度平稳运行。

  目前,粮食行业按主体可划分为中央粮食流通贸易企业、地方国有粮食流通贸易企业和民营及外资粮食流通贸易企业。中央粮食流通企业主要从事国家政策性收储业务,其拥有仓储网点多,仓容量大,储备轮换量大的优势,为目前粮食流通领域的领导者。中国现有的大型国有粮食流通企业主要包括中国储备粮食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集团”)。地方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是指原省市县三级粮食系统中的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形成,其拥有的库点总量庞大,并逐渐成为向大型加工企业转型,代表企业为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粮集团”)、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粮集团”)、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以及重庆粮食集团。从目前重庆市粮食产业发展情况去看,重庆市国有粮食企业常年购销量占全社会粮食商品数量的60%,国有粮食企业仍是粮食流通主渠道,但随着民营及外资粮食企业的不断进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导地位将受到一定挑战,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也有所加剧。

  目前国内粮食贸易为全流通领域,参与企业众多,国内粮油企业总数已经接近20万家,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首先,发行人面临中储粮、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等三家中央直属企业以及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吉粮集团等规模较大的地方粮食企业的激烈竞争。这些企业均拥有比较完善的仓储、物流设施,享受国家多项政策支持,与公司业务形成竞争;其次,公司面临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等民营粮食企业以及私人粮商的竞争;再次,发行人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公司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依靠控制世界豆类现货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全面控制风险的经验,控制了国际期现货市场上豆类产品的定价,使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豆类产品买家的中国失去了定价的“话语权”。国际粮商在掌握国内大部分植物油压榨能力和销售终端渠道后,又开始大规模掌握国内粮源,在各地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在沿海港口城市和中部粮食主产区建立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巩固粮食购销网络,并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由国际粮商控制的包括粮源、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供应链正在不断完善,其对我国小麦生产和加工领域的控制权和定价权的影响正在凸显。国际粮商的进入,会加剧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对国内的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一定压力,局部地区实力较弱的粮食企业经营会比较困难,同时会加大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频率,这将给我国粮食流通和安全带来一定风险。跨国企业对我国豆类、油脂行业的控制及粮食产业的蚕食,加剧了国内粮油贸易和加工行业的竞争,使发行人的相关业务将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和竞争压力。

  在国内,重庆地区属于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粮食产量一般为1,150万吨,粮食消费总量在1,250万吨左右,粮食缺口保持在100~200万吨之间,缺口主要是小麦和玉米,总体看重庆市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正是由于这种产销缺口的存在,才使得公司粮食购销贸易业务存在成为必然。公司成立时间较晚,成立前各子公司规模普遍较小,缺乏粮源基地建设所需的资金和能力,公司成立初期大量精力集中在下属企业的内部整合上,粮源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公司粮食购销业务的采购主要集中在重庆本地、东北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其中重庆本地的稻谷、小麦和玉米采购主要由各区县的子公司直接向农户采购,非重庆本地的采购则主要由各子公司根据各自的需求向当地的粮食经销商采购,公司能够获取得一手粮源数量有限,加之采用分散采购模式不利于降低采购成本,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11月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未来我国粮食产业将面对的形势具有如下特点: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粮食消费结构升级,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难度加大,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针对《纲要》中提出的中长期问题,为维护粮食安全,政府近期出台了土地流转、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降低粮食出口关税、提高出口退税、农产品初加工公司免征所得税等政策。2008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2009年2月,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五方面内容,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在粮食市场体系发展建设方面,我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粮食收购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期货市场为先导,商流与物流、传统交易与电子商务、现货与期货有机结合,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制度更健全、运行更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产业将呈以下发展趋势:粮食的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略增,粮油需求增长强劲,而生产资源相对紧张,将长期维持供需紧平衡状态。粮食北产南销的区域格局保持稳定,全国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供给结构将呈现大豆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调剂,小麦、玉米、水稻以国产为主,进出口适度调剂的格局,国有贸易企业在粮食进出口中的作用持续发挥。随着产区加工能力增大,成品粮流通比例有所提高,但由于成品粮运输、保管存在一定限制,加上销区加工企业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方面更有优势,原粮流通仍将保持较大规模。粮食市场体系、物流体系加速发展、消费结构变化,将导致国内粮食主产区内部和省际间流通量呈进一步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我国粮食总流通量增至2.8亿吨,年均增长率4.25%。中央储备粮结构优化,其中食用植物油储备逐步充实,重点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储备增加。行业整合趋势更加明显,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将逐步被“挤出”或退居一隅、为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提供补充和服务,国内大规模跨区域流通将逐步被少数大企业所主导;粮油食品加工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浩瀚体育官网-浩瀚体育地址© 版权所有 LongDa Foodstuff Group Co.,Ltd 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龙大工业园
电话:0535-7706586 E-mail:ldgroup@longda.cn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鲁ICP备10004414号-1
浩瀚体育官网-浩瀚体育地址© 版权所有 LongDa Foodstuff Group Co.,Ltd 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龙大工业园
电话:0535-7706586 E-mail:ldgroup@longda.cn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鲁ICP备10004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