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粮油:我国的粮食价格是如何调控的 需要囤粮吗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会出现了比较广泛的上涨局面,很多人在担心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否会影响到消费的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对我国的粮食调控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关注。
针对这些社会关注热点,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韩一军教授近日对我国的粮食价格的调控体系发表了专题文章《我国是如何调控粮食价格的?》。
在文章中,韩一军教授表示,入世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积极的市场化政策,并逐步制定了国际上普遍的使用的低水平价格支持政策,我们叫最低收购价,目前施行品种涵盖水稻和小麦。
因此,在我国粮价的波动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市场供需,第二是政府调控。
根据每日粮油对我国粮油市场的观察发现,政策层面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供需调控,一个则是价格调控。
从建国初期的甲字粮、506粮到国家专项储备粮,再到新时代的中央储备粮,无不体现的国家在粮食供应方面的调控策略——价格被放在次要位置,重点在于保障市场的供应。
截至目前,我国在粮食供应方面支撑单位最重要的包含中央储备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战略性保障功能,以及应对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市场行情报价异常波动)、地方储备粮(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应对突发性事件及居民口粮应急需求)、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给予少数的低税率进口国际粮源完善国内粮食供应结构,比如优质小麦、大米的进口满足高端需求)。
以上单位是我国粮食供应体系的保证,在价格之前,优先确保——所以,以上三种调控单位是没什么理由或先决条件的,任何一个时间里,粮食市场都必须为以上三种单位让路。
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价格也同样是我国粮食调控必须要考虑的一环,一方面价格的波动会引发种植者权益的变化,另一方面粮价的变化也和整个社会的消费、稳定紧密关联。因此,我国粮食价格调控的关键是平衡种植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联。
目前,在我国的对粮价的调控措施最重要的包含托市收购(涵盖小麦、稻谷)、政策性粮食的拍卖(所有粮油品种)、生产者补贴以及意见消失的临储(涵盖菜籽、大豆、玉米)和目标价格补贴措施(涵盖玉米、大豆、稻谷)等。
其中,托市收购(包括临储收购)和政策性粮食的拍卖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基本是按照“丰则贵籴,欠则贱粜”来执行的,而生产者补贴和目标价格补贴则较为隐蔽,实质上是对因在平衡粮价的基础上对种植者的一种隐性补贴,目的是确保基本的种植收益,稳定粮食生产。
整体上来看,在上述两种体系的调控下,我国粮食市场总体是“供应有保障,价格趋势平稳”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小的风险。
一是市场粮价过度依赖政府定价。无论是占据主导的托市,还是已经取消的临储,甚至包括当前的政策性粮食拍卖,都对粮食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产生重大影响,在多数年份里,政府给出的价格被认为是市场指导价格,呈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财政负担始终没有办法释放。
二是对WTO规则的处理面临压力。托市收储政策属于WTO黄箱限制的支持政策,按照我国入世要求,补贴总额不能超过该类农产品总产值的8.5%。在2016年9月,美国认为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补贴总量超过黄箱限制,并向WTO提起诉讼。出于对世贸组织的尊重,2019年6月12日我国承诺在2020年3月31日之前完成对麦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这对未来我国的粮食价格调控带来未知的风险。
三是粮食的“质”“量”关系冲突。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消费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多要求。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吃饱,吃好、吃得多样化、吃得有营养成为食物消费的主要方向。而当前体系下,数量被优先重视,质量迟迟没有办法获得提升。以小麦为例,尽管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数据上给出优质麦种植比例大幅度的增加,但真实的情况是,收购环节按照优质给出的价格却并不受用粮企业的欢迎,目前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依旧以进口为主。在我国粮价平稳的扁平状态下,粮食种植慢慢的变成了一种靠量取胜的行业。
四是对环境的承压能力。围绕产量所产生的最大压力就是环境,慢慢的变多的土地被无限制利用,化肥、农药使用量一直居高不下,更多的科研资金用在高产品种的研发方面,与之对应的是国家生态环境,资金环境、人才环境被无休止的挤占。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种植培养面积最多的是低效益的低质粮,大量的低质粮在粮库中无法消耗,又迫使我国在工业用粮方面做出让步,进而带来的是工业用粮的迅速增加带来更恶劣的对量的需求。